|
了解御窑金砖的制作工序和工艺发表时间:2020-07-09 10:00 ![]() 明清御窑金砖,就其质地看,实在是一种高级精致的青砖。在明代,金砖就称“细料方砖”。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,基本工序与普通青砖大致相同;但是,金砖制作的精细程度和烧成周期,跟普通青砖却相差悬殊。这种差异让人吃惊,却也恰是御窑金砖工艺的价值所在。 金砖烧造的主要流程有八: (1)取土 七转而得土。选取姑苏城东北特有的黄色粉沙型粘土,经由掘、运、晒、椎、舂、磨、筛等七道工序的处理,初步去除杂物,并使土块变小变细。 (2)练泥 六转而成泥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澄浆沥泥。“复澄以三级之池,滤以三重之罗,筑地以晾之,布瓦以晞之,勒以铁弦,踏以人足”,还要经由澄、滤、晾、晞、勒、踏六道工序,练就可以用来制坯的泥料。 等晒到泥料练到半湿半干时,再进行无数次的翻、捣、摔、揉。这个过程,被称作“醒泥”,目的是要让泥中粘性和砂性达到最融合、最润泽滋润的程度。 炼泥是金砖制作的枢纽工序之一,也是其与普通砖瓦烧造的主要差别所在,工艺的繁复使得仅是炼泥就得持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。 取土和练泥的过程中,挖掘地点的选择,取用季候的确定,翻捣摔揉的次数、时间和时机,加入糯米汤料的数目和方式等,都需要由具有丰硕经验的工匠来掌握;掌握不好,就会直接影响到出窑后金砖的质量。 (3)制坯 泥练就后,要装入木制的模具,做成平整的砖坯。“揉以手,承以托版,砑以石轮,椎以木掌”,“以板装之,以范以两人共擦之,以石轴碾之,以槌平之端正”。 制坯,需要将泥用手搓揉,然后盛入托版,两人合作,一起用石轮碾轧,用木掌捶击,使坯面平整。 (4)阴干 砖坯做成后,需“避风避日,置之阴室”,“日日翻转之,面面梆打之,遮护之,开晾之”,“阅八月而后成坯”。这一被称作“阴干”的过程,需要五至八个月。 存放砖坯的屋室,什么时候需要开窗,什么时候必需关门,也必需由技熟艺精的工匠通过不中断的观察而确定。 (5)装窑 将阴干后的砖坯装窑也大有讲究,砖的堆垛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,须有专人指导和有经验的窑工的操纵。通常,烧造时,金砖堆叠在窑中间,周围配以其它普通散砖。 (6)烧窑 而将制成的砖坯入窑烧造,还需五个月左右。期间,需要“防骤火激烈”,所以,“先以穅草薰一月,乃以片柴烧一月,又以棵柴烧一月,又以松枝柴烧四旬日,凡百三旬日”,“蒲月而砖始出”。即需要用草糠、片柴、颗柴、枝柴等各烧上一个多月,还需要防止火势过于激烈而使砖开裂,也不能让窑室内的温渡过低,或熏烧时间不足而烧出发黄的“嫩火砖”来。 (7)洇水 经由四个多月的熏烧,然后是洇水冷却。 (8)出窑 通过持续不断的洇水,窑室内的温度逐渐降低。等到完全冷却后,便是金砖烧造的最后一个流程——出窑。 |